bat365平台2009—2011年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09-06-04

bat365平台

2009—2011年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特制订本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内涵建设为主线,坚持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相协调,走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彰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二、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校生规模稳定在6000人左右;逐步形成以全日制高职高专学历教育为主体,集成人学历教育、妇女干部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办学格局;构建面向河北、辐射京津,以纺织服装、财经金融、公共事业、艺术传媒、现代农业、电子信息、文化教育七大类为主体的专业体系;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懂礼仪、有涵养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女性专门人才;打造校园优美、管理规范、质量优良、充满活力的全国知名女子高等学府。

紧紧围绕国家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实施“三步走”战略,即“一年打基础,二年有突破,三年上台阶”。具体是:第一年(2009年)为机制建设年。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明确岗位职责,理顺体制机制,为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第二年(2010年)为教学改革年。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工作水平,为学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年(2011年)为示范创建年。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学生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要有新突破,达到省级高职高专示范院校水平,彰显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鲜活特色。

(二)主要任务

根据总体目标,着力要完成四项主要任务,即四大工程:

1产学结合的教学创新工程

——专业与课程建设: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学院实际,灵活进行专业调整,保留招生专业的教育教学条件均要达到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合格以上标准;建设6个校级试点专业,3个专业达到省级教学改革示范标准;建设20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选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达到80%以上,鼓励教师编写出版有特色、高水平的教材5—10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实践条件建设:院级试点专业要建成真实或仿真职业实训环境,其他专业配备必需的实验实训条件,教学仪器设备达到生均值4000元以上;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实践指导教师全部符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标准要求;每个专业建设3个以上与学生人数匹配、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部分校外实训基地逐步成为学院的产学研基地和人才就业基地。

——教学运行与管理: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认真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划分班级;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体系,抓好备课、授课、考核、实训等环节的过程管理,组建和充实学院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强化教学管理,严格维护教学秩序,严肃考风考纪,健全质量监控体系,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研工作:搞好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信息服务工作;承接省部级以上课题10项以上,完成院级课题30项以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篇以上;开通学术期刊网,提升校园网络速度;争取科研项目数量逐年增加,研究层次逐步提升。

——职业能力考核与培训:完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工作,各专业平均取证率达到90%以上;拓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每年与10个以上的行业或大型企业集团建立联系,成为企事业或妇联系统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的主要基地;继续拓展成人学历教育招生规模,力争达到1800人以上。

2.以生为本的全面育人工程

——素质教育工作: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筑德育教育大网络,形成德育工作推进体系;加强对学生“四自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文明守纪教育,培养学生懂礼仪、有涵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工作,严格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大力开展学生科技、人文、艺术和体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对学生违规违纪行为的管理,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对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制能力;严格学生学籍管理、毕业管理,完善奖学、助学、帮困等制度;加强任课教师、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强化以系为主的学生管理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凝练出特色鲜明的校训;进一步美化、绿化、优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发挥校园文化在“塑造灵魂”发面的潜移默化作用;整合网络、广播、橱窗等宣传资源,强化师生思想品德修养。

——党的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师生党员,逐年提高教师和学生党员比例;调整支部设置,加强共青团和学生社团管理,健全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招生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指导,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学生的就业层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居全省同类院校领先水平,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质量获得用人单位好评,满意率95%以上。

3、科学有序的学院管理工程

——人才队伍建设充实领导班子,加强领导力量;加大中层干部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双师”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达到70%以上,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达到30%以上,省级教学名师35名;加强“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各专业至少配备1名副高职称以上专业带头人;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组建结构合理的教辅队伍;规范“双肩挑”人员的管理与待遇问题。

——规章制度建设:全面梳理、修订和健全各项校内管理规章制度,形成完整的、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高效的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和服务保障制度体系。

——运行体制建设:完善党委议事制度和院长办公会制度,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逐步实行以系为主的“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推行劳动合同制和岗位聘任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干部选拔任用制、优劳优酬的工作激励机制、公开公正公平的业务考核机制和制度化的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机制

4、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工程

——硬件条件建设:完成运动场、配电室、南院水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各专业和公共基础课实训设备,满足实际教学需要;按年度分批购置图书,生均年进书量至少5册以上,总藏书量达到生均80册以上,期刊年订阅量500种以上

——后勤服务保障:健全和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不断改善师生工作和生活条件;开展“三减一增”活动(减少损耗、减少开支、减少浪费,增加收入),加强对人事、财务、医务、保卫、车辆、维修、饮食、卫生等工作的统筹管理,建设节约型校园。

——校园安全稳定: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强化校园综合治理,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维护学院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三、保障措施

1加强党的领导和党建工作。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着力提高学院党政班子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学院发展全局,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充分发挥业余党校在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的理论培训作用,做好以优秀大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党员发展工作;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日常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激励师生员工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2.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行业企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工作过程为依据,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平台,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课程整体教学改革和评价方式改革的力度;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上进一步创新;制定完善各主要运行环节的工作标准,在全院形成院系相互呼应、工作密切配合、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两级工作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制度,保证部门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及时沟通信息,实施工作质量的全面管理和全程管理;确立德育为先的理念,挖掘学校各项工作的德育价值,创新校园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形式,形成具有系统性、实效性、长效性的德育工作推进体系;深化《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及分析工作,指导大学生身体及心理健康。

3.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学院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学院长远发展和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进行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科学设置机构,逐步建立起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要求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和反应迅捷、规范高效、协调有力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完善决策目标体系为重点,科学确定决策内容和发展目标,建立调查研究制度,规范议事决策程序;提高法治意识,完善教学管理、学院管理、学生管理各项制度规程,提高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建立和完善符合学院实际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注重把约束型管理和成长型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教职员工的待遇,为他们创造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好现有人员的作用,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和用人环境。 

4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科学制定并落实干部培训规划,加大院系两级培训力度,强化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战略思维能力、执行决策能力、依法治教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树立“创新思路求发展、科学管理上水平、以人为本促和谐”的理念,强化全院职工的大局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优化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服务队伍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带头人,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提高“柔性”师资的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在教师中加强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和综合业务素质的提高,鼓励教师取得“双师”资格证书;加强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岗敬业为核心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育教学能力

5.加强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完善经费和资产使用管理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资产配置体系和协调高效的运营机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使用效益;增强经营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院各项收入来源,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注重校企合作、多种形式办学等新的办学效益增长点;大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充分利用现有学院土地、房屋、设备等资源,保值增值,注重开发利用;强化以人为本的后勤服务意识,健全符合学院发展特点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后勤服务设施,形成合理有效的后勤服务质量监管体系,提高后勤运营效益和服务质量。

6加强纪检、监察、审计工作。结合学院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创新并建立健全适应学院各项工作开展的廉政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增强监督的有效性;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约束机制,厉行增收节支,防范财务风险;加强学院院系两级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及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加强校务公开,在学院发展重大问题上充分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2009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