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证1:数字实验校实施方案
附件
bat365平台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实施方案
二○一七年 九 月
一、战略定位和愿景
以“规范管理、服务学习、优化服务”为目标,按照“系统设计分步实施、以人为本服务应用、智能诊断优化管理”的思路,重点建设一站(校园网站)、三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服务中心、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五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学生管理平台、校务管理平台、校园服务平台、和谐校园平台),全面服务于教学、管理、办公及学生成长,实现教学方式的信息化、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工作方式的现代化、服务方式的智能化,借助信息化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二、建设目标与任务
未来三年,校园数字化建设将重点加强网络教学体系、学生管理体系、校务管理体系、校园服务体系建设。
(三)完善网络教学体系
1、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推进特色教学资源开发,采用检查、监督、评比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实现专业及课程资源的全部数字化,完成学前教育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任务;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利用“成人教育在线平台”,完成成人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及视频课程的录制工作;推进女性特色示范校建设,完成大型在线开放课程“毓秀课程”养德、修身、启智、求美四大模块八大系列课程及教学资源开发工作;推进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型在线开放课程、视频公开课建设,以“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为目标,逐步建设国家、省、校三级优质精品课程体系;以“一人一空间”为目标推进师生员工网络空间建设,通过展示、评比、交流等方式,逐步提高网络空间建设水平。
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力度,建设幼儿园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护理模拟示教系统、财会专业“用友”全产品体验中心;引进中国知网、读秀、智慧树、尔雅通识课等国内成熟的数据资源,充分利用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等高质量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成果,加大电子图书引进力度,逐步丰富优质教学资源的保有量。
2、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微信课堂、翻转课堂、纯网络教学、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三年内,专业课程普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行网上选课、网上学习、网上考试,实现全专业、全课程、全教师、全学生。
3、建设移动学习平台
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开发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
(三)完善学生管理体系
1、完善学生管理系统
在统一的技术框架下,集成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引进实训实习管理系统,开发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实现学生校内外学习与管理的互联、互通、互用,消除管理死角。完成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校企合作平台与合作中职院校的对接,提升中高职衔接工作的水平。
2、创建学生服务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规范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办事流程,开发网上一站式办公大厅,通过他服务与自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便捷式管理服务。
3、创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依托学院现有国家、省、市三级众创空间“毓秀”空间资源,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执行创新创业学分转换与认定制度,服务大学生创业和农村妇女创业。
(四)完善校务管理体系
1、推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完善统一用户注册、统一用户认证、统一多角度用户查询、统一用户基本信息维护、统一软件模块入口、统一软件信息交流等一体化建设。集成现有办公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实现校内数据的共建共享。贯彻“五纵五横一平台”的理念,加强质量诊断与改进,利用信息技术助推学校组织变革、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2、建设教师发展中心
依托现有人事管理系统和科研管理系统,以人为本,建设覆盖教师整个生命周期、一站式、个性化的网上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发展规划制定中发挥引导、指导、服务功能,促进教师持续科学发展。
(五)完善校园服务体系
1、完善校园服务资源管理
依托资产管理系统强化现有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巡检、维修工作, 定期进行数据分析,为科学规划、统一调配、高效利用提供数据支持,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教学、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2、推进平安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
完善现有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一卡走遍校园,加强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发现规律、预测趋势、明确方向,实现校园更安全、服务更精准、生活更便捷。
3、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借助网络空间、校园广播等多种渠道,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开发虚拟社区、女院日志、班级网站、微信平台等,建设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校园文化,达到熏陶人、感染人、培养人的目的。
(六)提升师生员工信息化素养制
订并执行《师生员工信息化技术能力培训方案》,以应用为先导,以培训为抓手,以评比为手段,以考核为驱动,定期举办校园信息化大赛,营造人人学信息技术、人人用信息技术的环境氛围,促进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广泛、深入应用。
三、学校信息化现状与问题需求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建成了覆盖全院的万兆核心、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基础平台,全校上网点1000余个,拥有电信、联通两家运营商的1000M网络出口。在办公楼、图书馆、教学楼、宿舍区、体育场、实验楼、休闲区等区域实现了无线网络无缝覆盖。2017年,学院将所有教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建设了由一体化设备集成电子白板、一体机、智能网络中控、功放、展台、ID身份识别系统、无线麦克、微课/优课录播系统等多项功能组成的新一代智能化教室。完成了校园一卡通基础设施、支撑平台、运管中心、应用系统、金融消费等功能建设,实现了“一卡走遍校园”。
(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学校通过引进、合作开发、自主开发等方式,先后建设了包括校园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教务管理系统、网络办公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智慧职教云平台等在内的各类管理信息系统10多个,为学院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平台保障。
(三)专业与课程资源建设
学院现有九个专业群共计26个招生专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建设资源均已实现数字化,学前教育专业承担了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任务。按照一个专业一门项目课程、一个专业一门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目标,共建有50余门网络课程,开发制作100余门微视频资源,建有学前教育专业、护理专业、会计专业教学素材库。与用友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跨专业仿真实训中心,引进了学前教育大赛综合技能实训系统、网中网财税系统等专业实践教学虚拟软件。
(四)组织机构与队伍建设
学院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院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大赛以及平台和后期维护等工作。制定并实施了《bat365平台信息化教学大赛方案》,先后有20余名教师在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全国微课制作大赛、河北省信息化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五)问题与需求分析
1、网络空间不足,急需进行拓展
随着在校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学院网络主干路带宽不足问题日益明显,特别是由于网络信息点过多,无线网络使用效果不佳。同时,由于部分楼宇网络设备超过使用年限,以及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和网络流量审计设备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网络带宽不能充分利用,安全性难以保证。
2、成人教育学习平台建设滞后
近年来,学校成人学历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农村妇女培训等项目承接频繁,已覆盖全省11个地市40余个县,受人员、地域等因素影响,急需开发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辅助教学。
3、在线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仍然薄弱
目前,专业及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尚未完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尚未全面普及,应用于通识教育的女性教育大型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尚未完成。在已开发的教学资源中,虚拟实训教学系统建设相对落后,VR等先进信息技术使用率不高,导致网络课程及教学资源质量不高、学生利用率低,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未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一方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全,尚未实现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覆盖,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均已使用多年,在功能、性能等方面需要升级和改造;另一方面,受原有信息管理系统分期建设、来源不统一、建设标准不一致等因素影响,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信息孤岛”仍然存在,急需打通壁垒,实现不同数据资源之间的互联、互通、互用。此外,缺乏对数据的分类、整理分析,未能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化、智能化管理。
5、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需要提升
目前,在管理领域,学院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管理人员受传统工作方式、惯性思维等因素影响,在管理中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管理的动力。在教学领域,缺少教学经验丰富和信息化素养高的复合型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对信息化手段应用重视程度不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应用信息技术改造课堂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四、实验校建设重点任务与进度安排
(一)重点任务
参照国家及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精神及文件要求,结合目前学校实际情况,学院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五项:一是推进特色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建设服务于专业混合式教学、女性素质提升、成人教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开放式学习平台;二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三是基于校园管理体系建设和大数据挖掘,推动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诊断与改进长效机制;四是完善学生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学生管理的规范化、个性化,为人人成才搭建平台;五是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二)进度安排
参照重点建设任务,具体进度安排如下表。
实验校建设任务进度计划一览表
项目实施内容 |
项目实施年度 |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
|
特色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
1.完善网络在线课程建设标准, 每个专业建设5~8门网络课程,推进相应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2.完成学前教育资源库基础资源库、保教资源库和网络课程库三个子库的初期建设内容; 3.完成8~10个成人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及视频课程录制工作; 4.完成5~8门“毓秀课程”在线课程开发; 5.指导1所以上的院校进行资源开发和应用。 |
1.持续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每个专业新增5-8门课程教学资源; 2.全面建成学前教育专业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 3.完成所有成人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及视频课程的录制工作; 4.完成“毓秀课程”四大模块八大系列全部课程开发工作; 5.指导、带动1所以上的兄弟院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课程改革。 |
1.网络资源建设实现全专业、全课程,每个专业评选出2-3门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通过智慧职教云平台及微信等多种平台向学生和3~5所兄弟院校推送教学资源; 3.利用“成人教育在线平台”推送成人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和视频课程; 4.向学院全体学生、社区及农村城镇妇女推送“毓秀课程”教学资源; 5.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经验,指导、带动1所以上的兄弟院校进行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
|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
1.组织教师到国内信息化建设先进校学习,聘请信息化大赛的获奖教师到校作示范课,组织2-3次校内培训。 2.完成校内三分之一课程教学资源的验收工作,评选表彰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先进个人; 3.总结先进教师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的经验,编辑典型案例并印刷成册,将经验在校内全面推广; 4.选取10门以上课程开展线下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试点。 5、完成移动学习平台建设。 |
1.各专业选取1-2门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形成经验和成果。 2. 完成校内三分之一课程教学资源的验收工作,评选表彰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先进个人; 3、将运用信息化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先进做法进行提炼总结,形成经验和成果在校内进行全面深入和实践; 4.组织同类院校的信息化教学交流活动,选派教师到中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教学观摩与推广。 5、在校内外推广应用移动学习平台和自主学习平台 |
1. 完成校内所有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验收工作,评选表彰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先进个人 2、总结提炼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经验,在3~5所兄弟院校推行;通过会议或培训的方式推广示范不少于2次; 3.将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典型经验在所有专业进行推广,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全覆盖。 4、将线上自主学习成绩纳入学分管理。 |
|
信息技术推动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 |
1、完成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整合工作,实现互联、互通、互用; 2、完善校园数据采集平台建设; 3、围绕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有序推进质量诊改主题大数据建设。 4.完成学院教学质量诊断与改革工作方案的制定工作。 |
1、实现各部门数据共建共享,探索、挖掘、分析质量诊改主题大数据,构建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大数据动态诊改体系。 2、全面推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方案,利用管理平台收集数据,定期进行大数据分析,利用分析结果完善方案。 |
1、完美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2、定期进行大数据挖掘,建立数据模型,提供智能分析与改进建议,优化学院治理,为学院质量提升与创新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
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和个性化 |
1.引进实训实习管理系统,开发校企合作管理平台; 2.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学生服务中心,开发网上一站式办公大厅。 3.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制定学生创新学分转换与认定、弹性学分等管理制度。 |
1.打通各管理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学生管理系统的整合,实现学习与管理的互通、互联、互用,消除管理死角; 2.利用“学生服务中心”优化学生管理和服务; 3.基于“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服务大学生创业。 |
1.完善“学生服务中心”各项数据和资源; 2.集成现有国家、省、市三级众创空间“毓秀”资源,打通与同类大学生创业园、创业街和信息产业园等资源的沟通渠道,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各项数据和资源。 3、优化各学生管理系统功能,定期对数据进行监控、整理、分析,优化学生管理机构,促进学生管理组织、方式方法创新。 |
|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
1.制定《师生员工信息化技术能力培训方案》 2.开展2次以上校内教育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教学应用培训; 3. 学院领导和教师参加校外教育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教学应用培训不少于是30人次; 4.选派信息化教学骨干和管理人员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 5.编写《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和考核管理办法》,将教师信息化水平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 6.开发教师服务中心; 7.举办学院信息化教学大赛,在省赛、国赛中争取好成绩。 |
1. 学院领导和教师参加校外教育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教学应用培训不少于50人次; 2.开展2次以上的校内教育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教学应用培训; 3. 选派信息化教学骨干和管理人员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 4. 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和考核管理办法》在全院推广发布; 5.对二分之一的专任教师进行信息化应用能力验收,验收结果纳入当年教学质量测评。 6. 举办学院信息化教学大赛,在省赛、国赛中争取好成绩。 7.完善教师服务中心建设,定期公布老师成长情况,促进教师发展。 |
1. 学院领导和教师参加校外教育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教学应用培训不少于50人次; 2.开展2次以上的校内教育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教学应用培训; 3. 选派信息化教学骨干和管理人员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 4. 信息化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职称评审; 5.对全体专任教师进行信息化应用能力验收,验收结果纳入当年教学质量测评。 6.定期举办学院信息化教学大赛,在省赛、国赛中争取好成绩。 7.完善教师服务中心建设,定期公布老师成长情况,促进教师发展。 |
五、机制创新与保障措施
(一)机制保障
完善教师信息化培训制度。按照“外培内训”的思路,将信息化教学理念培训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参加校外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和参观交流,在校内开设系列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让每一位专任教师每年都有且必须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
(二)组织保障
按照“学校统筹、协作共建”工作方针,成立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各职能处室及各教学院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项目实施的协调与管理工作,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系统设计、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推进信息化教学方法改革、信息化教学竞赛、课程资源开发等教学改革项目,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实施步骤、验收标准,责任到人,定期组织检查,推进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稳步实施。
(三)经费保障
每年安排专门经费用于信息化建设,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一律纳入信息化办公室预算,统筹管理和使用。加强对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保证资金使用效益。